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简介
商丘师范学院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2011年申报获批省市两级科研平台,2013年获国家中央财政专项支持。基地以民间文学与民俗研究为研究方向,开设有民间文学及民俗学概论等课程,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、职称年龄结构优化的教研团队。
本研究基地的主要任务有:一,挖掘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。通过田野调查,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建立资料库,并对其进行分类、建档,描述其现状,揭示其价值,为申报省市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做准备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,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、保存、传承、研究等各类专业人才。利用文化遗产日及各种时机,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、展演等活动,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,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。二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合理开发,提供支持。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提供展演、传承的机会。对适合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进行分析论证,寻找产业化途径,促进经济文化发展。三、开展理论研究,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历史、文学、艺术、科学等价值,梳理其渊源流变及现状,阐发其当代价值。
本基地扎根商丘、立足河南、放眼全国,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、人才培养、信息咨询为支撑,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彰显中原文化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文化的贡献,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,探索普通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的新途径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情况及获得成果
本基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范围既包括历史民俗与民间文学,也包括现实中的民俗与民间文学;既研究商丘市、河南省的民俗与民间文学,也研究全国各地的民俗与民间文学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与文学的关系,以及说唱文学的流布与传播等。
现有成员六人,五人具有博士学位,二人具有硕士学位,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与科研实力,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、保护、传承与合理开发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。已获得省级、国家级项目二十多项,主要有韩洪波博士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《河南宝卷文献整理与价值研究》(16BZW053)、张辉博士的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《<歧路灯>与豫西南方言语法比较研究》(18FYY027)、张长彬博士的国家社科一般项目《敦煌歌辞写本整理与研究》(19BZW065)、时国强博士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《魏晋南北朝民俗与文学研究》(2015BWX014)等。
已在《郑州大学学报》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》《广西社会科学》《中南大学学报》等核心刊物发表《年节民俗流变及其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》《关注社会现实:20世纪中国民俗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》《中国民间说唱文学的流布规则》《论教师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》等论文50多篇。出版了《从变文到元明词话的文体流变研究》(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资助项目)等专著。
获奖情况如下:韩洪波《郑州大学图书馆所藏宝卷整理与研究》课题,2017年9月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;时国强《先唐的魂魄观念及招魂习俗》论文,2017年9月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;张辉《豫西南方言中的“讫”》论文, 2018年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奖一等奖,等等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学工作情况
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课程设置,主要有《民间文学》《说唱文学研究》《民俗概论》等。《民间文学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,《说唱文学研究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,《民俗概论》为文化旅游专业的选修课。结合这三门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,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节假日深入民间,实际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,要求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,指导学生完成了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《商文化之民间故事研究》等课题,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,提高了保护、传承、研究的自觉意识。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,指导学生完成了商丘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《商文化之民间故事研究》等课题,普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,提高了保护、传承、研究的自觉意识。